由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比较大,近期大家都非常关注事件的发展。 作为一名非医护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呆在家里,少走亲访友,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而对于可能的携带病毒者,应该及早发现,及早隔离,避免对外传播。
除此之外,我想我们在闲暇之余,也应该多了解一些疾病相关的知识,如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和传染病等等。
因此,这两天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发现是个无底洞,不懂的概念太多),并整理成此文。 由于内容烧脑、繁多,我尽量进行归类,按照关联顺序整理,以便于阅读理解和随时查看。
(注,本文内容主要基于维基百科的各个词条,进行摘录整理。

一览

DNA: 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主要功能是资讯储存,含有生物特种的所有遗传信息。
基因: 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是基本的遗传单位。
胺基酸: 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其分子具有生化活性。
肽: 由氨基酸的胺基(-NH2)和羧基(-COOH)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后,形成的链状分子。 介于胺基酸和蛋白质之间,是蛋白质生成的前体。
蛋白质: 是大型生物分子,它由一个或多个由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链条组成。 是地球上生物体中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
染色体: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它是所有(除了病毒)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
疾病: 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会影响生物体的部份或是所有器官。 可能是外在因素如传染病造成,也可能是内在的机能不良如自体免疫疾病导致。
自稳调节: 整体器官协调联系,维持体系内环境相对不变的状态,保持动态平衡。 (人类体内平衡包括温度、葡萄糖、水份、矿物质)
自体免疫疾病: 人体内的异常的免疫反应攻击了正常细胞。 就是认友为敌,把自己身体里本来不是病毒或细菌的东西,当成病毒或细菌来攻击,希望将之驱出体外。
细菌: 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 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而言可说既有利又有害。 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一些可用于酦酵食物和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病毒: 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为类生物。 即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
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目前不把它归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之中。
病原体: 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或泛指对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个统称。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素、污染等。
抗原: 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或体内的高分子有机物。
抗体: 又称免疫球蛋白,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 尽管抗体是用于对抗外来异物的免疫手段,但在部分人群中却存在着因为抗体异常导致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免疫: 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免疫系统: 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进程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 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抗生素: 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在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抗生素。
激素: 是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 可以促进或抑制生物生长、导致情绪波动、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等。 缺乏或是过多会引发各种疾病。
RNA病毒: 其遗传物质为RNA。 相较于DNA病毒,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因为它们缺乏修正错误的DNA聚合酶机能。
冠状病毒: 是一类RNA病毒的总称。 它们往往会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 会引起人类的呼吸道感染,一般而言症状轻微,但有时具有致命性。 有10~15%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
已知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七种。 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三种可引起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
传染病: 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症。 传染途径包括空气传染、食物传染、接触传染、母体传染和血液传染。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黑热病等。
如果觉得比较烧脑,下面的内容可以不看了。

疾病

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异常病理情形,而且会影响生物体的部份或是所有器官
疾病有致病原因,可能是由外在因素而造成,例如传染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内在的机能不良而导致,例如自体免疫疾病 但疾病不一定是由单一因素引起 致病的原因往往因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体; 它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疾病导致一系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并由此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这是认识疾病的基础。
图源: pic2.zhimg.com

自稳调节

体内平衡(英语: homeostatic,又称恒定状态或恒定性)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范围内,生物体或生态系统内环境有赖整体的器官的协调联系,得以维持体系内环境相对不变的状态,保持动态平衡的这种特性。
器官与器官之间必须经由调整和监管机制保持平衡,才能使整个基体的正常运作 在人类,体内平衡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体免疫疾病

自体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缩写为AID),亦作自体免疫问题,是人体内的异常的免疫反应攻击了正常细胞 至少有80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 常见症状包括轻度发烧,感觉疲倦。
所谓异常的免疫能力,就是认友为敌,把自己身体里本来不是病毒或细菌的东西,当成病毒或细菌来攻击,希望将之驱出体外
人体内免疫系统的抗体原本是针对外来的抗原或体内不正常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进行攻击与清除,是保护身体的一种生理机制 但在一些情形下,免疫系统可能会产生出对抗自己身体内正常细胞(甚至细胞内的各种正常组成部份)的抗体,造成不正常的过度发炎反应或是组织伤害,进而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疾病 这些认友为敌、攻击不该攻击对象的抗体,便称为自体免疫抗体(Autoantibody,亦作自体抗体)。
目前发生原因仍不明确 某些自体性免疫疾病如家族性红斑性狼疮以及某些案例中是由感染或其他环境因子诱发。 一般认为是自体免疫造成的常见疾病包括乳糜泻,1型糖尿病,格雷夫斯病,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全身性红斑狼疮。 诊断上难以鉴定
治疗方式取决于病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 治疗会改善症状,但通常不能治愈这些疾病
DNA_ABS_HEP_CRITHIDIA_LIVER

病原体

病原体,在生物学中,从最古老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任何可以产生疾病的事物
病原体也可以称为传染原,或简称为细菌,泛指对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个统称
病原体一词早在1880年代便开始使用。 通常,病原体一词用于描述“传染性”的微生物或媒介,例如: 病毒、细菌(病原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寄生虫、类病毒及朊毒体,非生物类别例如: 重金属、各种化学毒素、霾害、污染等等。
微小动物,例如某些种类的蠕虫和昆虫幼虫,也会产生疾病。 然而,我们通常将这些动物称为寄生物而非病原体。
微观生物的科学研究中,包括微观致病生物在内的疾病被称为微生物学,而可能包括这些病原体的疾病的研究被称为病理学 寄生虫学同时是对寄生虫及其寄主生物的科学研究。
病原体可以通过几种途径侵入宿主。 主要途径具有不同的事件发生时间框架,但土壤具有最长或最持久的潜在病原体潜藏能力 尽管并非所有疾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但由传染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病原性疾病 尽管并非所有疾病都是病原体引起的,一些疾病,例如亨丁顿舞蹈症,是由异常基因的遗传引起的。
历史上首位确定病原体存在的人,是1840年代的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
图源: encrypted-tbn0.gstatic.com

免疫

免疫(英语: 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系统)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进程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 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 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 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异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 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全身性红斑性狼疮。

抗原

抗原(antigen,缩写Ag)为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不只是从病原体那里取得,一般来说体内发现分子够大的有机物就有可能作为一个适合的抗原,这样也就会导致例如过敏等问题。 外来分子可经过B细胞上免疫球蛋白的辨识或经抗原呈现细胞的处理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合成复合物再活化T细胞,引发连续的免疫反应。

抗体

抗体(antibody),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胎儿和新生儿体内的抗体是由母亲所提供的,是一种被动免疫 在出生后一年内,新生儿就可自行产生许多不同的抗体。 由于抗体可以溶解在血液当中,因此它们是体液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体液循环中的抗体,是由应答某一特定抗原如病毒衣壳片段的B细胞克隆子代所产生的。
尽管抗体是用于对抗外来异物的免疫手段,但在部分人群中却存在着因为抗体异常导致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这种问题主要是人体针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化学产物的抗原,产生了对应的抗体而造成的。 这些疾病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对这种自身抗体结合后的正常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杀伤自身细胞而造成的,例如,全身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微生物

微生物是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微小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藻类等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以及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无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 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研究。
一群放大10000倍的大肠杆菌细菌

细菌

细菌(学名: 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界。 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的30次方个
细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约出现于37亿年前。 微生物无处不在,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都会有微生物的存在。 它们存在于人类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 细菌可以被气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人体是大量细菌的栖息地; 可以在皮肤表面、肠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体部位找到。
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 而世界上最大的细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见,有0.2-0.6毫米大,是一种叫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的细菌。
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 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
在一般的情况下,一公克的土壤会大约含有4000万只细菌,一毫升的纯水则约含有100万只细菌。 总的来说,这世界上约有5×10的30次方只细菌。 其生物量远大于世界上所有动植物体内细胞数量的总和

细菌分类

细菌具有不同的形状。 大部分细菌是如下三类:
  • 杆菌是棒状;
  • 球菌是球形(例如链球菌或葡萄球菌);
  • 螺旋菌是螺旋形。
另一类,弧菌,是逗号形。
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来源于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他发明了革兰氏染色。

用处和危害

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而言可说既有利又有害
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食物中毒、霍乱,甚至是肺结核。 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用抗生素处理,抗生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 一般而言约百分之80%的细菌对人是无害的
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用于酦酵食物,例如在醋传统的制造过程就是利用空气中的醋酸菌(Acetobacter)使酒转变成醋。 其他利用细菌制造的食品还有乳酪、泡菜、酱油、醋、酒、酸奶等。 细菌也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即是由链霉菌(Steptomyces)所分泌的。
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称做生物修复。 举例来说,科学家利用嗜甲烷菌来分解美国乔治亚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

病毒

病毒(英语: virus,中文旧称“滤过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为类生物,无法自行表现出生命现象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归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之中。 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有机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 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 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 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体并不属于病毒);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 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
简单的疱疹病毒1(HSV-1)

生物

生物 (英语: Organism,又称有机体)是指称类生命的个体 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万种物种(±130万),其中650万种物种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生物会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两点,前者说明所有生物一定会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两个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生理反应过程),并且可以将遗传物质复制,通过自我分裂生殖(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灭绝,这是类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物的共有属性主要有四个:
  1. 新陈代谢(化学物质的生成与分解)
  2. 生长发育(收集、储存资源)
  3. 繁殖(遗传物质的传递,但很多生物的个体无法进行繁殖——尽管它们所属的物种可以繁殖)
  4. 适应(外部物理环境变化不至于影响体内的化学变化)
较不明显的有其他三个
  1. 应激性(但有些生物无法直接对刺激产生反应,如植物没有神经)
  2. 运动(许多生物无法独立移动)
  3. 组织性(生物间如雌雄的互动、护幼、共生、社会组织等等)

核酸

核酸(英语: nucleic acids)是一种通常位于细胞核内的大型生物分子,负责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和传递 核酸有两大类,分别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核酸是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余为胺基酸/蛋白质,糖类/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脂肪) 它们大量存在于所有生物,功能有编码,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换句话说,遗传讯息通过核酸序列被传递
DNA分子含有生物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为双链分子,其中大多数是链状结构大分子,也有少部分呈环状结构,分子量一般都很大。 RNA主要是负责DNA遗传信息的翻译和表达,为单链分子,分子量要比DNA小得多。
核酸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和病毒、噬菌体内,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对生物的成长、遗传、变异等现象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核苷酸

核苷酸(英语: Nucleotide)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以一个含氮碱基为核心,加上一个五碳糖和一个或者多个磷酸基团组成 含氮碱基有五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 如果其五碳糖是去氧核糖则为去氧核糖核苷酸,此单体之聚合物是DNA
  • 如果其五碳糖是核糖则为核糖核苷酸,此单体之聚合物是RNA
核苷酸的结构。 常见的核酸成分的结构元素。 因为它们包含至少一个磷酸基团,该化合物标记为单磷酸核苷,二磷酸核苷和三磷酸核苷全都是核苷酸(不是简单磷酸盐缺乏核苷)。

DNA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 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 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主要功能是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配方” 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 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 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法医可利用犯罪现场遗留的血液、精液、皮肤、唾液或毛发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来辨识可能的加害人 此过程称为遗传指纹分析或脱氧核糖核酸特征测定,此分析方法比较不同人类个体中许多的重复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长度,这些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包括短串联重复序列与小卫星序列等,一般来说是最为可靠的罪犯辨识技术。
DNA和RNA的组成与结构。 左为RNA,右为DNA。

RNA

核糖核酸(英语: Ribonucleic acid),简称RNA,是一类由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的线性大分子。 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单链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种碱基为A(腺嘌呤)、U(尿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RNA有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可在遗传编码、转译、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按RNA的功能,可将RNA分为多种类型。 比如,在细胞生物中,mRNA(传讯RNA)为遗传讯息的传递者,它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因为mRNA有编码蛋白质的能力,它又被称为编码RNA 而其他没有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则被称为非编码RNA(ncRNA) 它们经由催化生化反应,或透过调控或参与基因表达过程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
RNA通常由DNA经由转录生成 RNA在细胞中广泛分布,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细胞质、粒线体中都有RNA。

基因

基因(英语: gene)在生物学中指DNA或RNA内编码基因产物(RNA或蛋白质)的合成的核苷酸序列。 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 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
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 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异)表现。
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 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
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 人类约有一万九千至两万两千个基因
基因片段

染色体

染色体(英语: 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主要由双股螺旋的去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 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 其本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核蛋白组成),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 ,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细胞质内的线粒体)。
染色体结构图

细胞

细胞(英语: Cell)旧称䏭,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其外)。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细菌界和古菌界的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
  • 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均由真核细胞构成。
生物可分为单细胞生物(仅由单个细胞构成,包括大多数的细菌)和多细胞生物,人体包含数十万亿个细胞。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大小在1μm到100μm之间,所以在显微镜下可见。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葱属植物根细胞 (由E.B.Wilson绘制,1900年)
真核细胞(左)和原核细胞(右)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学名: Eukaryota)是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着的复杂亚细胞结构的生物而不包括细菌和古菌,因它们的细胞器无膜包裹。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因此以真核来命名这一类细胞。 许多真核细胞中还含有其它细胞器,如粒线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英文: prokaryote)是通常由单一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 相对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细胞内无染色体,DNA链未螺旋化,并以游离的形成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质内也无任何有膜的细胞器(如粒线体或叶绿体)。
大部分原核生物为单细胞生物 环境中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古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等光合性细菌。
原核细胞进行复制DNA及分割的过程,称为细胞分裂
细菌和古菌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通常为分裂。 虽然亦存在基因交换现象,但这只是基因水平转移,而不是一个基因复制的过程。 即只是简单地在两个细胞之间传递DNA,如细菌接合。

蛋白质

蛋白质(英语: protein,旧称“朊”)是大型生物分子,或高分子,它由一个或多个由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长链条组成 α-氨基酸分子呈线性排列,相邻α-氨基酸残基的羧基和氨基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 蛋白质的α-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
与其他生物大分子(如多糖和核酸)一样,蛋白质是地球上生物体中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进程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独特的氨基酸序列,而氨基酸序列的组成信息则由编码对应蛋白质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所决定。

氨基酸

胺基酸是生物学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由胺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团,以及连到每一个胺基酸的侧链组成。 胺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其分子具有生化活性。 蛋白质是生物体重要的活性分子,包括催化新陈代谢的酶(又称“酵素”)。
不同的胺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蛋白质的原始片段),是蛋白质生成的前体。

肽(英语: peptide,来自希腊文的“消化”),又称缩氨酸,是天然存在的小生物分子,介于胺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物质
肽是由氨基酸的胺基(-NH2)和羧基(-COOH)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后,形成的链状分子。
“蛋白质”、“多肽”和“肽”这些名词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经常容易混淆。
  • “蛋白质”通常指具有完整生物学功能并有稳定结构的分子
  • 而“肽”则通常指一段较短的氨基酸寡聚体,常常没有稳定的三维结构
然而,“蛋白质”和“肽”之间的界限很模糊,通常以20-30个残基为界。 “多肽”可以指任何长度的氨基酸线性单链分子,但常常表示缺少稳定的三级结构。
编码一个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的DNA序列。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在细胞核内,基因被转录成RNA。 RNA接著被后转录修饰及控制,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并运往细胞核外的细胞质进行翻译。 mRNA由核糖体翻译成与mRNA的基本密码子,通过与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形成配对进行翻译。 新合成的蛋白质会被再行修饰,并可以与效应分子结合,最终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 转录 从DNA模板合成RNA的现象 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遗传信息由DNA复制到RNA(尤其是mRNA)的过程
  • 翻译 从RNA中氨基酸组装的现象 根据遗传密码的中心法则,将成熟的信使R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核苷酸序列)解码,并生成对应的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抗生素

抗细菌药(英语: 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抗生素; 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抗生素 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抗细菌药的主要制造方法为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的方法制造出来。 先采用适当的菌种,经辐射处理,选择最具潜力的变异菌株,将其从试管转移到烧瓶再到发酵槽,在温度与通风控制的环境中培育,然后从培养基中分离、纯化、析离成抗生素的结晶。 经研判化学结构、药理实验与临床试验后,才告完成。
抗细菌药最主要用于医疗方面,可以用来杀死细菌 还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对抗在人或动物体内的致干菌等病原体,可治疗大多数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疾病。 对于病毒、朊毒体等结构简单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没有效用。

激素

激素(英语: hormone)也音译作荷尔蒙或贺尔蒙,在希腊文原意为“兴奋活动”。 激素是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 仅需很小剂量的激素便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 可以说激素是一种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会产生激素,植物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植物激素。 动物产生的激素通常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指定位置,细胞通过其特殊的接受某种激素的受体来对激素进行反应。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或者人工合成的外生化合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有类似激素的效果 他们也会像内源产生的激素一样,对体内自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功效或消除产生干扰,并进而影响人体稳态、生殖、发展或者是行为。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激素会对动物身体起到以下效果: 促进或抑制生物生长、导致情绪波动、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调节新陈代谢等
激素在人体内的量虽然不多,但是对健康却有很大的影响,缺乏或是过多引发各种疾病,例如: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就会引起巨人症,分泌过少就会造成侏儒症; 而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就会引发心悸、手汗等症状,分泌过少就易导致肥胖、嗜睡等; 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糖尿病。 许多激素制剂以及人工合成产物在医学上及畜牧业中有重要用途。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英语: Coronavirus)是一类RNA病毒的总称 它们往往会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例如引起牛和猪的消化道疾病或鸡的上呼吸道疾病。 冠状病毒也会引起人类的呼吸道感染,一般而言症状轻微,但有时具有致命性,比如2020年的武汉冠状病毒就是致命的。 有10~15%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不同的冠状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
已知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七种 其中,
  •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三种可引起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
  • HcoV-229E、HcoV-NL63、HcoV-HKU1、HcoV-OC43四种冠状病毒是人类感冒的常见病原体,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疾病,少数免疫力差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最新品种为第七种,是2019–2020年武汉肺炎事件的病原体(2019新型冠状病毒)。

RNA病毒

核糖核酸病毒(英语: 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
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埃博拉出血热、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性感冒、丙型肝炎、西尼罗河热、脊髓灰质炎、麻疹。 相较于DNA病毒,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因为它们缺乏修正错误的DNA聚合酶机能

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 (Novel coronavirus),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缩写为2019-nCoV,又名武汉冠状病毒(Wuhan coronavirus)、武汉肺炎(Wuhan pneumonia)等,是一种具有包膜的正链单股RNA冠状病毒,为2019年底出现的严重特殊病毒性肺炎疫情的病原。 在疫情爆发期间,研究人员对肺炎阳性患者样本进行核酸检测以及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了这一病毒。
根据现有认知,病毒具有热敏感性,暴露在紫外线下或处于56℃高温环境下30分钟可达到灭活效果。 同时,利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目前认为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或可透过直接接触带有病毒的分泌物传染。 目前关于2019-nCoV感染细胞的方式尚未明朗,推测可能与其关系接近的蝙蝠类SARS病毒相同,也是借由人类的ACE2作为受体结合,并进行复制过程。
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

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症 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亦可透过饮水、食物、空气或其他载体(vector)而散布。 常见的传染病像肠胃炎、感冒、疟疾等,爱滋病也是传染病的一种。

传染途径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 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
  • 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借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 食物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宣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借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粪口传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
  •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接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 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场所。 例如: 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 母体传染
母体传染或垂直感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 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宫”的一种传染形式,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 细菌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 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 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
  • 血液传染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 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用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爱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非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是指没有传染性的疾病,可能是像糖尿病等进程缓慢的慢性病,也可能会迅速导致死亡,如某种突发的脑溢血。 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自体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阿兹海默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

发生甲类传染病时,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 强制隔离治疗:
  •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 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 封锁疫区:
  •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 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 法律规定,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简称“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2种甲类传染病

  • 鼠疫(一号病)
  • 霍乱(二号病)
天花曾被称为“三号病”,但因1989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之前天花已被消灭,故未被列入甲类传染病名录。

27种乙类传染病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3年非典)
  • 艾滋病
  • 病毒性肝炎
  • 脊髓灰质炎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麻疹
  • 流行性出血热
  • 狂犬病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登革热
  • 炭疽(其中肺炭疽)
  •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肺结核
  • 伤寒和副伤寒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百日咳
  • 白喉
  • 新生儿破伤风
  • 猩红热
  • 布鲁氏菌病
  • 淋病
  • 梅毒
  • 钩端螺旋体病
  • 血吸虫病
  • 疟疾
  • 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增补、2013年10月降为丙类)
  • 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10月增补)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020年1月增补)
上面高亮的乙类传染病,表示: 当前正在生效的“法定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简称“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级别传染病。

11种丙类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
  • 流行性腮腺炎
  • 风疹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麻风病
  •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 黑热病
  • 包虫病
  • 丝虫病
  •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手足口病

题图: wikipedia
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1/content_19023.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http://www.nhc.gov.cn/fzs/s3576/201808/58d2b24710c14c2f97ae6de5a8059b73.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
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疾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细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病毒
如无特殊说明,内容和图片主要均来源于wikipedia
本文转自: 二进制之路
via.https://mp.weixin.qq.com/s/EAyDQappp2tH8P87xZSCdw
最后修改:2020 年 01 月 30 日 04 : 53 PM